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建设

时光交响 博古通今

时间:2018-05-21     来源:      作者:

周总理送给十工道班的老东方红75型推土机。王贤 摄

SM26寸轨机车。特约记者 陆应果 摄

1909年建成的沪宁铁路上海站。 上海铁路博物馆 供图

曾用于碑心石运输的老工具。田润昕 摄

博物馆生动还原了甘肃道班养路人员“毛驴养护”的场景。王贤 摄

KD7—641号蒸汽机车。特约记者 陆应果 摄

(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外景。田润昕 摄

  编者按

  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交通运输领域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组织多样活动,让“老物件”焕发新生机,满足新需求,吸引新观众。

  纵观人类历史,交通运输与每一时代的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步入一座座交通主题博物馆,回望发展之路上的深深车辙,倾听历史车轮叮当作响的旋律,重温交通人艰苦奋斗的故事,一首首时光的交响曲正在新时代里奏响新篇章。

  甘肃公路博物馆

  “周总理送我们推土机!”

  特约记者 李荣基 通讯员 王贤

  博物馆名片:甘肃公路博物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于2016年9月23日建成开馆,是集收藏、保护、展示、宣传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路专题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其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1月的酒泉公路总段“十工陈列馆”。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分6个单元、8个展厅,展出各类实物展品428件,文献资料190件,照片1816张。

  馆藏经典:东方红75型推土机

  钢肩挑重担,铁手换新天。石碾子、溜索滑轮挂钩、民国时期的经纬仪、相关文献资料……走进甘肃公路博物馆,大量珍贵实物和照片为观众还原了陇原群众“愚公移山”般的修路史。在这些实物中,一台漆皮掉了大半的老推土机安放在周恩来总理雕像旁,背后还配以一张放大的《甘肃日报》,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

  这台饱经风霜的推土机究竟是什么来历?要想了解这老推土机的故事,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的甘肃公路人说起。

  甘肃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沙漠、戈壁、河谷、平川等交错分布,复杂的地形地貌给公路建设和养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安西通往敦煌的安敦公路20公里处有一个十工道班,该道班的16名工人养护着39公里公路。在精心养好公路的同时,他们还在附近开荒种地。到1970年,道班已开垦荒地达270多亩,年收获粮食4万余斤,还饲养了牛、羊、鸡、猪等家畜家禽,可谓是养路护路、农牧业生产双丰收。

  1971年4月,全国工业与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十工道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十工道班班长张富贵代表十工道班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一同接见了会议代表。会前已对十工道班情况有所了解的周总理点名问:“十二道班的代表来了没有?”张富贵略紧张地在后排答道:“来了!”

  李先念副总理曾于1937年4月带领红军西路军英勇悲壮走出祁连山,并曾路过安西,深知当地自然条件艰苦,他补充道:“那叫十工,那地方我走过,比较艰苦。”

  周总理听后忙叫人把本坐在后排的张富贵请到前排,并详细询问了道班的工作生产情况。当周总理得知十工道班在一无牲畜、二无农具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取得的成绩,十分动情地对在场的新华社记者说:“像这样的好典型,你们要好好总结,好好宣传。”

  周总理接见的第三天,张富贵从会议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周总理亲自安排向十工道班赠送东方红75型推土机一台。张富贵兴奋得一夜未眠,“这可是周总理送我们的推土机啊”!

  半个月后,推土机终于从北京开到了安西,原酒泉公路总段安西公路段还特别举行了欢迎仪式。后来,随着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新推土机、大型装载机换了一代又一代,可这台老东方红75型推土机却是每个道班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1994年1月8日,是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18周年的日子。为弘扬十工道班精神,缅怀周恩来总理,酒泉公路总段在安西公路段十工道班小院内,修建了一个简陋而朴素的酒泉公路总段十工陈列馆。2003年随着安敦公路的改建,陈列馆搬迁至酒泉公路总段双塔农场,并更名为“酒泉公路陈列馆”。

  老道班房、毛驴刮路车……如今,在甘肃公路博物馆里,复原场景和展出实物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肃公路职工工作、生活的画面,为我们讲述着那段筚路蓝缕的鎏金岁月。而随着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十三五”公路发展规划等逐步实施,甘肃公路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古老的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

  博物馆日特别活动:5月18日,甘肃公路博物馆开展“2018年丝绸之路发展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举办甘肃公路发展史讲座、公路科普讲座等活动。

  上海铁路博物馆

  从老蒸汽机车穿越到高铁驾驶室

  特约记者 王赤风 陆应果

  博物馆名片:上海铁路博物馆的前身是1909年建成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博物馆还原了当年英式古典建筑风格,于2004年8月1日对外开放,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精品展馆之一。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实物,向观众展现了十九世纪60年代起,上海及华东地区铁路走过的百年历程和沧桑巨变,突出反映了我国铁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现己成为全国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研学基地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吸引观众超过10万人次。

  馆藏经典:KD7—641号蒸汽机车

  SM26寸轨机车

  从天目东路走进上海铁路博物馆的大门,迎面就会看见KD7—641号蒸汽机车高大威猛的身影。这轮廓分明、乌黑发亮的钢铁巨人,静静地等候在博物馆西侧广场特意铺设的轨道上,像一个随时待命的战士。

  KD7型蒸汽机车由美国美利坚机车工厂、利玛工厂和鲍尔温机车工厂三家工厂合造,当时生产了160台。按原计划,这批机车将用于支援一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但机车造好后二战已结束,于是联合国在1947年将其作为救济物资赠送给了中国。

  KD7型蒸汽机车运抵中国后,配属在上海和广州两地的铁路部门,曾一度作为客、货运列车的主要牵引动力。40余年间,这些机车奔驰在沪杭线、沪宁线、浙赣线、萧甬线等线路上,为江浙沪等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KD7—641号蒸汽机车还见证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为国家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内燃机车的大规模投入使用,KD7型蒸汽机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KD7型蒸汽机车在全国仅剩4台,一台赠送给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另外两台分别收藏在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和山西大同机车博物馆。

  与KD7-641号蒸汽机车相比,SM26寸轨机车显得纤巧玲珑。别看这机车貌不惊人,却见证了中国铁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条民营铁路的兴衰史。

  在云南,有条叫个(旧)碧(色寨)石(屏)的寸轨铁路,轨距为600毫米,于1915年开始修筑,1936年全线通车。这台SM26寸轨蒸汽机车就是这条铁路上的主力。

  SM26的寸轨蒸汽机车由美国费城的鲍尔温公司制造,当时中国一共订购了16台。机车从美国越洋运抵中国口岸后,分解成零部件,再由马帮驮至碧色寨组装。寸轨机车称得上是精巧玲珑。它共有5对动轮,没有导轮和从轮,车重5吨。除烟囱之外,机车高度仅为1.8米,宽2.4米,长9米。煤水车重6.7吨、长9米。寸轨机车可拉140吨货物,机车牵引最高速度可达45公里/小时,但一般行驶时速只有十多公里。

  寸轨机车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服役,一直到1991年才退役,前前后后跑了60多年。与SM26寸轨机车一样的机车目前只剩下最后3台。

  在博物馆里,除了可以参观这些见证历史的老物件,还可以体验高铁模拟驾驶和火车轮渡摆渡等互动项目。坐在仿真火车头驾驶舱里,车内窗前投射着以驾驶员视角拍摄的沿途实景画面。当游客拉下操纵杆,列车时速逐渐提升至180公里,两侧行道树飞一般闪过。遇到弯道,电脑屏幕还会自动警告限速,放开手闸后列车突然紧急制动,发出一声巨响,逼真到令人捏一把汗。

  从依靠海外进口,到实现独立生产制造,再到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穿越回这段从慢到快的火车发展史,不正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蓬勃写照吗?

  博物馆日特别活动:上海铁路博物馆将于5月18日至20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组织精彩的文化活动。

  (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

  回望一甲子 再话碑心石

  特约记者 赵翔 通讯员 田润昕

  博物馆名片:(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坐落于山东青岛。博物馆2015年9月开馆,全方位展示了我国道路交通行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向海内外游客传播道路交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馆藏经典:碑心石运输老工具

  几根老旧枕木、锈迹斑斑的钢管、手腕粗的钢丝绳缆……在(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内,若不是有人介绍,30余件陈列的老旧工具似乎并不起眼。但听完讲解员的讲述,总会令游客肃然起敬,为之动容。

  时间回溯到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9月30日,会议决定为纪念在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一座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建好“共和国第一碑”,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兴建委员会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后,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的花岗岩石料。

  1953年3月,“共和国第一碑”碑心石在青岛浮山大金顶启动开采。300多吨重的巨石,人工开凿40多个炮眼,用100把钢楔子、8个承重200吨的千斤顶才将巨石剥离。可把碑心石从山上运送到火车站又成为了一个难题,因为不仅要让碑心石“动起来”,还要穿越从山顶到火车站之间包括丘陵、河沟和街区等在内的复杂地形。

  这项重任落到了交运集团(青岛)的前身——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搬运工人们的肩上,他们在开采出来的石料下铺上枕木路基,石上捆扎钢丝绳缆,其下再放置钢轨和铁管,在连绵起伏的丘陵路上依靠3台进口拖拉机牵引前行,以每天500米的行进速度,整整走了30多天才抵达当时的青岛孟庄路火车站,碑心石在这里搭乘火车前往北京。1954年10月,碑心石运抵北京的当天,朱德总司令亲自前来迎接运石专列。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在天安门广场揭幕。

  锈迹斑斑的千斤顶、铁锹、手电筒、电话机,用来捆扎巨石的粗麻绳、垫在铁骨架下的枕木……看着眼前这些见证了老一辈交通人工匠精神的展品,耳边仿佛回荡起他们“加把劲!”“坚持住!”铿锵有力的呐喊。他们用刚毅的身躯,创造了中国建筑史和交通运输史上的奇迹。

  博物馆日特别活动:游客在参观完(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后即可免费参观“五四运动与青岛”陈列馆,详细了解五四运动爆发时期的社会背景,重温这场爱国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