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访谈

周里捷:北京公交的智能之路

时间:2018-09-18     来源:      作者:

  周里捷介绍,智能系统是快速公交(BR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保持高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智能系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充分考虑北京先进公交的运行需要,采用网络、通信、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及智能交通系统技术而设计。该系统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可靠实用,主要包括运营调度系统、公交优先信号系统、乘客信息服务系统、车载电子系统、站台智能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智能集成系统、光纤网络信息传输系统。通过集成设计,实现了BRT的“人-车-站-道”一体化,将公交优先、合理调度、快速上下、安全舒适、人性化服务的功能发挥出来。

  目前,北京在智能交通领域初步建立了4个系统,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系统、公共客运交通的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以及道路安全与紧急事件的处理系统。

  北京公交系统最初于1999年12月10日开通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2006年12月对其进行升级,主要解决系统容量不够及系统构架问题,升级后,中继线由60条增加为120条,座席数由现有11个座席增加为30个座席,通过增加中继线和座席可有效减轻系统负载,提高服务效率,每天处理话务量能力达到3万个。

  2008年6月再次升级,系统更名为北京交通服务热线,服务内容扩大为公交、地铁、长途、交通一卡通和高速公路相关业务咨询,中继线由120条增加为180条,座席数由30个座席增加为50个座席,每天处理话务量能力达到4.5万个。目前,每天接话量达20000多个。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公交集团运营车辆发生了巨大变化,车辆总数居全国公交企业前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接近发达国家大都市公交客车水平。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公交系统亦发挥不小的作用,作为人群的主流交通工具,奥运专线已经成为奥运遗产永远地留给了北京公交系统,使得北京公交借奥运之机急速发展。

  周里捷说,北京公交集团承担了奥运地面公共电汽车运输任务,主要服务奥运中的观众、志愿者和组织人员等。为圆满完成任务,公交集团建立了覆盖全市范围的智能公共电汽车调度系统,规划了34条奥运公交专线,投入了1500辆安装车载定位设备(GPS)的公交车辆,保证了市民的日常出行。

  根据奥运期间各场馆客运量的分布,结合公交线路情况,公交集团规划奥运专线公交34条,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线,即采取公共汽车线路形式组织运行的专线,中途设站,线路的运行时段覆盖全部比赛日。部分线路赛后经调整可作为公交线路保留。方案中包括这类线路10条。其中8条线路服务于奥林匹克中心区(包括6条24小时运行的线路),1条线路连接五棵松与海淀地区 (24小时运行线路),1条线路连接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与顺义城区。另一条是快线,即以快车或直达方式运行的专线。在赛时运行,主要服务于散场,运行计划随赛事进程灵活安排,大部分线路在没有比赛时停驶,包括与地铁接驳的穿梭专线公交。为区分快线和普通线,快线路号以“K”开头,方案中包括这类线路24条。

  奥运专线于2008年初系统建成,随后进行了系统测试和试运行,奥运期间投入使用。系统建设规模分为:1个总调度中心,5个奥运分调度中心,34条奥运专线,1500辆安装GPS的奥运专线车。

  谈到目前北京公交系统的发展规模时,周里捷坦言,公共交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公交系统的发展壮大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是紧密相连的。现在北京公交系统的GPS配置情况已初具规模,但距离全面覆盖仍有1万台的缺口。这近1万台的GPS缺口投入将是一笔不小的投入,通过公交系统自筹的方式基本无法实现,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的投入仍是必然之路。

  在解决上下班车辆高峰期的拥堵方面,周里捷说,政策的制定和拥堵是有很大相关性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解决上下班车辆拥堵方面,公交只能通过专用道进行缓解,而且这是必由之路。综合西方各国经验,在公交专用道上必须形成网络覆盖。目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城市中的公交专用道大多是有一节没一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

  周里捷说,北京公交有望在2010年左右实现全系统的信息化。而在公交专用道网络化、GPS全面覆盖等方面,也许会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实现。

  据中国城市公交协会秘书长朱滢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设置了公交优先车道和专用车道。先后有一些城市对公交的公益性实施补贴,成功举行了无车日活动,引入了“绿色公交与健康”的公交理念。

  底部签名.gif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