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资讯

【扬子晚报】“争气桥”的建造者,精神力量无比巨大

时间:2024-10-09     来源: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为了全面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她和团队花了两年时间,记录“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争气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五集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总导演、总撰稿,原南京广电集团专题部导演夏健,听她讲述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背后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中国人民在一无外援、二无参考的境况下,第一次征服了长江天堑,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工程奇迹。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当年的国庆节凌晨,第一辆列车在夜色中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1968年12月29日,历经约10年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因而有“争气桥”之称。 之所以会做这部纪录片,夏健记得,那是2015年底,南京市政府开始对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进行为期27个月的封闭大修。“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于是就去拍摄封闭大修的过程。后来这件事情得到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很多人的支持,就开始申请立项、筹集资金、联系采访对象、到各地去拍摄,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年多。”大概采访了一百多位亲历者、见证者、桥梁专家以及跟这座桥有关系的人,终于做成一部五集纪录片,每集30分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算是为这座“争气桥”做了一部“史”、立了一部“传”。

  这部纪录片2017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后,好评如潮。2018年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纪录片奖,江苏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等,夏健也因为此片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撰稿奖。 “采访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不断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夏健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精神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我们采访了许多当年建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年纪都已经很大了,有的坐在轮椅上,有的身患重病,但只要一说到南京长江大桥,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两眼放光、精神焕发。白发苍苍的老人提到当年的情景热泪盈眶、声音哽咽,他们都为能够参加这座桥的建设而自豪,他们把这段人生经历当成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最让她感动的是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原副所长龚锦涵将军,当年他带着团队到南京长江大桥工地,研制出“吸氧水面减压法”,大大减少了潜水工人的伤亡,加快了施工进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我们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一口气给我们讲了五个多小时。后来,在片子进入后期制作的时候,他的孙女跟我联系,说老人家摔了一跤,住在医院,一时糊涂一时清醒,但只要清醒过来,都会问起这部片子的情况。我们十分感动,连夜把跟龚老相关的内容剪辑完成发给他的家人。”

  夏健是江苏南通如皋人,从乡村教师到纪录片编导,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她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心灵根脉和精神基因,只有了解并读懂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也才能从过去看到未来。夏健说,“我们认识到,我们记录的不仅是一座桥,而是这座桥背后的民族精神,我们说的不仅是一件事,传递的是一种‘大桥精神’,一种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价值观。”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路桥事业的起点,“大桥精神”是中国人建设国家的精神基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今天的中国路桥才能傲视群雄,享誉全球。

  本文刊于《扬子晚报》10月4日8版


原文链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4/10/4/art_41651_113776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