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资讯

丝路港城 向“新”而行

时间:2024-08-14     来源: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海面上,一艘艘远洋货轮进港靠泊,繁忙有序;高高耸立的远控岸桥,稳稳地将集装箱从货轮上抓起,再精准地码放在集卡上……8月6日,“我们一起去看海”——“丝路港城行”媒体采风团走进了厦门港海天码头。

  厦门港是“丝路海运”的核心主阵地。近年来,厦门“丝路海运”航线业务不断增长。依托“丝路海运”核心区优势,厦门海事局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把海事保障延伸到产业出海最前沿,寻找新路径、制定新标准,不断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优化服务举措 保障海运安全畅通

  新质生产力是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发展迅猛,出口贸易需求持续增长。作为福建省新能源产品出口的重要海运枢纽,2023年,厦门港新能源汽车出口8.5万辆,锂离子蓄电池出口3.84万标箱,出口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保障“新三样”安全高效出海,厦门海事局加大创新力度,开辟新能源汽车出口包装散运“新路径”;创造性提出燃料驱动汽车及相关产品“一排三防”非危处理“新方式”,即“排空燃油或燃气,蓄电池防损坏、防短路、防意外启动”,将集装箱装运的燃料汽车由危险货物转变为普通货物运输;探索制定新能源产业海运安全监管“新标准”;首创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批量混装出口“新通道”。

  此外,自2018年“丝路海运”启动以来,厦门港开航的“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船舶已超过1.1万艘次,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超过1200万标箱。

  立足“丝路海运”优势,厦门海事局主动作为,为“丝路海运”航线船舶开通“丝路专窗”,实行“网上办、优先审、即时批”,船舶进出口岸审批效率提速20%,会同口岸部门压缩货物查验和通关时间,实现船舶在港零待时。加强现场和远程监管,为“丝路海运”船舶体检把脉,运用CCTV、AIS等信息化手段,对船舶进出港及作业动态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提供气象、海况等助航信息,保障通航环境安全畅通。主动对接“丝路海运”联盟,强化与口岸部门、航运企业的沟通联系,推进航线数据常态化跟踪和联盟单位定期定点联络,通过数据联通、信息共享,共同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我们针对航运物流链发展趋势持续优化升级一线海事服务举措,全力保障‘丝路海运’船舶安全进出厦门港,助推‘丝路海运’稳步发展。”厦门东渡海事处象屿海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张书平表示。

  深化低碳转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厦门港在全国率先完成三年岸电改造任务,投用全省首个高压船舶岸电项目,全市五类专业化码头泊位岸电覆盖率达100%,岸电使用量位居全国前列。集装箱码头集团荣获“亚太绿色港口”称号,实现厦门市集装箱码头“亚太绿色港口”称号全覆盖。

  为进一步助力厦门港航运绿色低碳转型,在厦门海事局的推动下,2023年11月7日,厦门市正式发出“绿动厦门湾”联合倡议,印发《厦门市港航领域“绿动厦门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营造有利氛围、支持企业创新、夯实发展基石、完善生态治理、健全体制机制等,在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推动新能源动力技术应用、支持到港船舶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配套补给、减少船舶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港口绿色智能转型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航运碳达峰试点建设。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导港口和船舶使用清洁、绿色、低碳能源,进一步建立健全‘船、港、城’同防同治的厦门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高水平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厦门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郑仕锋表示。

  培养跨国人才 促进船员培训产业国际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厦门海事局和厦门自贸委牵头举办首期国际邮轮外籍船员培训班,积极探索外籍学员“职业中文﹢职业技能”全链条邮轮船员培训新模式。

  7月19日,培训班取得显著成果。两名来自非洲贝宁共和国的外籍青年在厦门完成培训和考试,顺利领取了由厦门海事局签发的船员证书,并于近期前往我国第一艘自主运营的豪华邮轮“鼓浪屿”号就业,这标志着全国首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邮轮外籍船员培训考试发证探索工作取得新进展。

  据了解,为了帮助外籍学员克服参加中国船员培训的语言障碍,厦门海事局协助华侨大学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语言服务)编制了《国际邮轮船员职业中文教程》,推动外籍学员完成国际邮轮职业中文速成培训。

  此后,外籍学员还在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技师学院进行了船员基本安全培训、客船船员特殊培训、保安意识培训、邮轮船员岗位技能培训、中式烹调短期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外籍学员与中国学员同等培训考试标准。

  邮轮上的船员和乘客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业界内邮轮常被称为“小联合国”。

  “这次我们首次实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外籍学员学习国际邮轮职业中文知识,并用中文以中国学员的同等标准参加培训和考试,取得中国签发的船员证书,不仅可以支持外籍船员在国际邮轮市场就业,更能促进中国船员培训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厦门海事局船员管理处副处长魏栋表示。

  向“新”而行,厦门海事局持续优化海事监管服务举措,不断擦亮海事“金名片”,为助推“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海事力量。

  (詹景怡 林捷 陈娜妍)


原文链接:http://jtyst.fujian.gov.cn/zwgk/jtyw/mtsy/202408/t20240813_650144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