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规范

地铁上拒绝电子设备声音外放:有些文明是约束出来的

时间:2019-09-03     来源:      作者:

昆明拟规定乘坐地铁时使用电子设备不能外放声音。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一条规定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表示,公交工具上的噪声难以忍受,支持出台相关管理制度。

噪声干扰一直是个社会痛点,最痛之处是,面对各种噪声,大家往往只能忍受,而劝说、辨理、求助管理方等,通常不是很有效。劝说或辨理,只对有素质的人有效,而部分有制造噪声习惯的人,问题就出在道德素质不高上。跟噪声去说理,遭遇秀才遇见兵的尴尬,其实是意料中的事。

当前短视频盛行,不过是放大了部分国人的不文明习惯。说到声音方面的不文明,最典型的是大嗓门。在地铁、高铁、飞机上,经常出现发生大嗓门而遭人白眼甚至因此闹出冲突的事件。

不文明习惯的形成,从规则意识、生活习惯、道德素养上都能找到原因,而道德素养或是最根本的原因。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在自己需要安静的时候,都不愿意被打扰。总有人对自己制造噪音的问题无意识,实质就是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地地道道的道德问题。

而从社会规则角度看这个问题,噪声的泛滥恐怕有管理不足的责任。有专家表示,公交工具上限制声音外放之后,如何落实规定是最关键的问题这确实是个难点。

对噪声之恶,不管是管理上的宽容,还是噪声制造者的自纵,恐怕都涉及观念的问题:对现代规则、文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重视。以声音外放和大嗓门现象来说,应该安静的地方总是喧闹不停,主要是一些人不太重视公共概念,缺乏公共规则意识,还有一些人自己喜欢并习惯了热闹,认为热闹十分正常,也是现代文明理念欠缺的表现。

专家认为,通过宣传提升乘客素质,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是治本之道。而我认为,不管是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还是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外放声音的治理,本质都是文明建设范畴的内容。而文明建设既要通过文化的力量,也不能缺少法治手段。特别是在某些传统陋习势力较强的背景下,制度约束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社会文明需要长期的培育,而约束出来的文明,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将乘坐地铁时使用电子设备不能外放声音写入《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我认为大有必要。进一步说,还应在制度上将公共交通工具内部空间定义为安静公共场所,对任何超出规定分贝的声音都作出限制和处罚的规定。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