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济宁市创新“水上非现场执法”模式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时间:2024-04-26     来源: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济宁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打造“水上非现场执法平台”执法新模式,以“智慧执法”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效能,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助力打造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济宁样板”。

  济宁水网发达,通航里程1100公里,营运船舶7000余艘,水上执法难度大。为破解水上现场执法监管难题,济宁市交通运输局结合水上交通执法监管特点,大力推进水上非现场执法项目建设。参考公路非现场执法经验做法,对平台执法流程进行了规划重建,创新研发了“智慧港航综合管理平台”、“济宁市交通运输水上非现场执法平台”、“综合安防管理平台”3个系统,在京杭运河主航道建设了4处电子“卡口”,实现了全市水上交通监管大数据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将辖区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监管织成“一张网”,可对水上违法违规进行感知、预警、抓拍和处罚,实现对重要水域的安全预警和安全监管,基本实现24小时全天候电子监管、预警预控、气象水文等三大功能的智能化管理,开创了全省水上执法监管新模式,实现执法监督模式由现场监管为主向平台监管为主、单一“电子眼”监控技术向多功能智能监管技术的成功转型。

  2023年5月济宁市“水上非现场执法”启动运行以来,水上交通执法与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有效降低执法检查对船舶正常运输的过度干预,做到检查不出艇不登船、船舶不停船不靠船和船员不上岸。二是电子“卡口”抓拍系统可以对船速异常、船舶走锚、明显超载、超吃水、未悬挂国旗、向水体倾倒垃圾、未封舱、船员未穿救生衣等显性违法行为信息进行自动采集、记录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发送相应提示信息,供执法人员决策参考、及时处置,有效消除航行安全隐患。三是利用系统电子围栏对辖区禁航区、交通管制区、水上水下施工区、禁泊区等特定划定水域采取预警管控。四是执行双向或单向封航、防堵保畅等特殊管制任务时发挥超强指挥功能。凭借智能监管系统实时掌控辖区上下游及现场所有船舶动态,及时发布封航或放行指令,有效控制船舶通行秩序和通行航速,保障船舶适时、安全通过管制水域。

  下一步,济宁市将着力提升水上非现场执法监管效能,在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以及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中,体现执法担当、发挥执法作用、做好执法保障,全力维护市场稳定有序发展。

  


原文链接:http://jtt.shandong.gov.cn/art/2024/1/22/art_101906_103175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