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警一线

让我们向拼搏奋进、用平凡造就不凡的交通人致敬!

时间:2023-05-05     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作者:佚名

  让我们向拼搏奋进、用平凡造就不凡的交通人致敬!

  ——新疆交通运输系统2022年感动交通人物(集体)前50强事迹

   

  帕米尔高原上的坚守

  ——记2022年感动交通人物(集体)前五十强喀什公路管理局塔什库尔干分局红其拉甫养护站

  

  红其拉甫养护站位于海拔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是中巴公路(国内段)的最后一个公路养护站,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口岸”的红其拉甫国门同样坐落于中巴公路(国内段)的尽头,这是中国、巴基斯坦两国唯一的陆路口岸。负责管养的公路是中国进入巴基斯坦的最后一段路程,也是海拔最高、最为险峻的一段路程。巍巍群峰,雄奇险峻、云绕雾缭,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高原公路人的身影。

  

  以雪为令,风雪中守候不渝

  红其拉甫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通外山谷,素有“血谷”之称。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波斯语中也被称为“死亡之谷”。

  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夏季,5月至10月,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冬季,10月至翌年3、4月,雪灾频发。

  驻守在这里的养路工队伍,他们和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及其父辈这样的护边员一起长大,一个守护祖国边境、一个守护国门大道。高原公路人发扬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竭诚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多年来,养护站参与了多次国际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多项跨国境的救援任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22年8月18日,盖孜河谷因气温升高,发生融雪性洪水,在G314线喀勒库里湖路段,灰黑色的洪流裹挟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泥土咆哮而下,几乎要漫上路面。洪水汹涌,路基已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装上石块重达两三吨的铁丝笼被推进水中立刻不见踪影。如果再不及时处置,将导致路面坍塌、公路阻断。养路工们顾不得缺氧,卯足了劲、憋着一口气,人工机械齐上阵,经过连续5个小时的紧急抢修,洪水最终得到控制。成功抢险后,疲惫不堪的同事们又及时总结这次抢险的经验,以便下次抢险能更加迅速。这就是养路人的日常,他们的心在路上,路早已融入他们的心里。

  “哪里有雪清哪里、随时有雪随时清”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提前完成126公里孔道积雪清理,确保口岸开关工作安全、稳妥、有序,看着满载着百货、交换机、汽车配件、服装等巴方急需生活用品的辆车,经红其拉甫口岸顺利出境。高原公路人笑的无比开心,因为“大道出天境,丝路通坦途”的使命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

  以民为先,风雪中守护群众安危

  “危难之时显真情,风寒雪冻暖人心,不愧为新世纪的养路工”这是红其拉甫养护站最醒目的一面锦旗,也是对养路工们的高度赞誉。深夜里,牧民居买尔克12岁的儿子肚子剧痛,养护站职工把孩子及时送往130公里外的县城医院进行急救。手术后,医生擦着额头上的汗说:“孩子是急性阑尾炎,如果再迟半个小时,后果不堪设想”。在一场罕见的暴风中,牧民艾买提汗家的毡房被连根拔起,吹得无影无踪,圈里的牛羊也丢失了。就在一家人哭成一团的时候,养护站人员出现在他们面前,用了近一天的时间在山谷、沟洼里将牛羊一只只找回,随后全班人员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并利用业余时间夯土打桩,帮助艾买提汗重新建了一个新家。牧民亲切的称:“红其拉甫养护站是我们的保护神。”

  为岗坚守,风雪中魂融天山

  2022年11月27日早晨,是李小军站长坚守高原公路的第33个年头,但就在这一天,他离开了我们,魂归昆仑,生命定格在了51岁。因为常年在高海拔、氧气含量不足的环境下工作,并且经常以干馕配冷水对付,导致李小军患有严重的胃病和高原综合症。这天和往常一样,他早早起床,安排日常准备工作,但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胸口疼痛冒虚汗,开始他以为是自己的胃病犯了不碍事继续工作,他和同事经过办公楼时发现办公楼走廊灯还亮着,怕浪费电,他让同事上楼去关灯,自己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但等同事再见李小军的时候,整个人几乎虚脱,蹲在办公室前捂着肚子说疼,并说后背也狠疼。同事根据他的描述判断李小军可能是心脏出问题了,连忙将他扶到办公室让他躺下别动,打了120叫救护车,在医生奋力按压他的心脏进行抢救时,却早已无力回天......

  昆仑如此亘远,生命如此短暂,皑皑雪山与茫茫大地像巨幅挽幛,飘挂在蓝天下,雪山无言,大地无言,唯有亲人的泪千行,李小军的魂魄与高山积雪与白云融为一体,消失在无尽的天边。

  大路在延伸,文明在延续。这样恶劣的环境,高原公路上的坚守始终在这里。站在新征程的新起点,红其拉甫养护站将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勇于担当“开路先锋”使命任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疆壮丽新篇章贡献力量。

  

  在“最美公路”上除冰雪

  ——记2022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前五十强伊犁公路管理局尼勒克分局职工吐尔逊江·吐拉洪

  

  匍匐在厚厚的寒冰上,膝盖在凹凸不平的冰凌上爬进爬出,手持电镐和油锯一寸寸、一点点破碎坚冰,重重的电镐一举就是大半个时辰,同样的动作一天要重复几千次。他是逆风而行的养护能手,他是使命必达的养路工人,他是“红色蜂巢志愿红”社会志愿服务者,他是千千万万个公路人的缩影,他就是伊犁公路管理局尼勒克分局职工吐尔逊江·吐拉洪。

  

  3月中旬,有着“中国最美公路”之称的独库公路北段推雪工作正式启动。这段时间,吐尔逊江·吐拉洪和同事们一直在辖区路段沿线进行清雪、清碎石作业。等到5月初,除雪作业完成,他们又要前往海拔3500米高的新疆玉西莫勒盖隧道,清除路面涎流冰病害。

  玉西莫勒盖隧道是独库公路的关键隧道,也是新疆首个高海拔严寒隧道。在这里,六月飞雪是常有的事。涎流冰是山体下边流水、上边冻冰形成一个大冰包。如不及时清理,冰包会越鼓越高,导致隧道口蓄积冻冰。由于隧道口下方机械无法开展作业,吐尔逊江·吐拉洪和同事们不得不在零下2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趴卧在寒冰上人工清冰。

  去年“十一”前夕,暴风雪突然来临,瞬间让深秋金红色的天山变得雾茫茫,独库公路能见度不足5米。在漫天风雪中,吐尔逊江·吐拉洪和同事们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地形的熟悉进行除雪除冰作业,为滞留的车队和游客开路。

  遇有危险路段时,吐尔逊江·吐拉洪就徒步在前面探路,身穿橘色工装的他就像风雪中的导航标,除雪机紧跟其后一步一步前行,遇到超越1米厚的积雪路段时,他让司机停下车辆,自己先前往查看有无雪崩发生的可能,然后再指挥清除积雪作业,带领被滞留的车队和游客一步步向安全地带转移。   

  白天的除雪保通作业已经非常不易,到了夜晚,更是难上加难,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车滚下山崖……短短的29公里,吐尔逊江·吐拉洪和他的同事们足足走了16个小时。饿了,啃干馕吃榨菜;渴了,就抓一把积雪吃进嘴里。当数千辆车转移到安全地带时,吐尔逊江·吐拉洪的工装已经因为被湿气、寒气侵透变得僵硬。

  吐尔逊江·吐拉洪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红色蜂巢志愿红”志愿者。他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徒步走山路来捡拾垃圾、充当辖线乡镇孩子们的“护送员”。这项志愿服务他已经坚持了26年,经他护送的孩子有些上了大学,有些当了教师,每当接到孩子们的电话要找“吐叔叔”聊天时,吐尔逊江·吐拉洪脸上总是溢满幸福的笑容。

  在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下,他一直奔波在独库公路和唐布拉草原之间,他忘不了父亲说的那句话“你现在所做的,就是当年解放军救了我们并为我们过上好日子做的这些事”。一代代养路工人接力驻守云端,用生命守护独库公路,用善举帮助司机和旅客,在独库公路最美路段唱响担当奉献的生命赞歌。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26年的吐尔逊江·吐拉洪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为“网红公路”独库公路的“交通+旅游”发展书写交通担当。他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天山和草原更多的灯火,26年的坚守,传承着独库精神的奉献和勇气,沉淀着被风雪、雨水磨砺的厚度,这是一名交通人在天山用青春践行信仰与誓言。

  (交通运输工会)


原文链接:http://jtyst.xinjiang.gov.cn/xjjtysj/yxfc/202305/945a577af6be47ee8369363c6d547c9a.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