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访谈

潘昭宇:城镇化与城市交通的问题

时间:2018-09-18     来源:      作者: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经济学家说过,在二十一世纪,影响二十一世纪进程有两大因素,其中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另外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这个我们觉得回到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来讲,我们觉得是交通和高科技的结合,可能产生的是智能交通。

  第二个就是城镇化跟高科技产生的结合,可能产生一个智慧城市。

  还有一个,在这两个结合里面,我们交通跟我们的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结合,未来会带来什么,刚才吴部长提到了很好的话题,叫做“互联网+交通”,我想这是未来很大的发展方向,因为在今天举行论坛的同时,现在交通部正在组织一个视频大讲堂,深圳的交通委主任,同时正在做关于深圳智能交通创新发展的讲座,也能得看得出来,不管在我们政府部门,还是我们企业个体对整个交通结合互联网对未来的创新发展,应该是非常重视,也是非常契合今天论坛的主题。

  今天跟大家交流三部分:

  第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认识解读,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对交通发展,对智慧交通来,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和要求。

  第二、在传统的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发展在传统理念想法基础上,提出了交通、产业和空间,三因素结合的案例,我也做一个介绍。

  第三、是智慧交通创新发展,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想法。

  第一是关于城镇化,我们都知道整个中国城镇化的进程,2014年城镇化率是54%,这个水平是略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现在比较关注前30年的城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中国发展非常快,通过我们的市场,融入全球,跟全球的产业,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带来和全球的联系,推进我们城镇化的进程,但是这里面也会出现问题,可能大家都知道,17%享受不到我们整个城市的公共服务。

  还有一个就是这两张图(PPT展示),给大家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放这两张图,因为国家去年三月发布了城镇化规划里面说得非常明确,未来的整个城镇化的进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上面这张图放了美国的主要的经济总量包括人口的总量,下面是中国,这两个数据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美国目前前十大城市群,他们集中整个全美接近80%的人口和80%的GDP,我们中国的数据我们做了统计,前十大城市群,就是国家城镇化规划的发布的,我们把它框了以后做个分析,前十大城市群,大概2012年的数据,集中了全国46%的人口和70%的GDP,什么意思呢?从简单的直观对比来看,我们人口还会像城市群聚集,我们才不到50%,美国接近80%,这是一个直观的对比,当然人口的这种变迁受户籍政策相关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从个人判断来讲,下一步人口进一步往大城市聚集,这是未来发展趋势。人口聚集后,对我们交通,特别对我们交通服务的创新,智慧交通来讲,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机遇,当然也有挑战。

  这两张图说我们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区别,我们传统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以3低,低的劳动力成本,低环境,包括低工业成本,融入到全球,当然在我们这里,带来是商业用地和住房的高价,来对冲到我们工业的低成本,相等劳动力的成本放到全球来看,优势逐渐的弱化,当比如说我们跟整个东南亚地区相比,因为东南亚现在6亿人口,人均GDP大概四千美金,相当于整个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有一些可能比我们还低一些,在新的发展时期,新型城镇化里面提出来是以人为本,同时我们在这里面特别是强调人才,科技,高效、低碳,这些回到我们整个交通来讲,其实也是我们整个大的智能交通,或者智慧交通发展的方向。

  同时在整个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专门讲了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其中一个专栏里面,有六个关键领域,其中第三块基础设施智能化里面,对整个智能交通有一句话叫推进智能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强调交通诱导,一些控制交通管理,包括应急管理,从国家宏观政策,对智能交通的发展,方案上都有重要的考虑。

  另外就是回到我们智慧交通实现的路径来说,在场非常多的企业家,这里面要强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李克强总理在会上非常明确的提出,市场是法无禁止皆可,政府是法无授权不可。关于这两者关于他们的关系,我相信可能在座企业家比我们有更深刻的一些认识。包括现在整个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各位都是专家,我就不再展开来说,包括智能交通的发展,我们认为问题,比如说投资上重管理,轻服务,我简单看了一下,中国、日本韩国各个国家,我们在过去的发展上面,比较强调整个社会基础设施,对于交通服务,各种方面的一些交通服务,包括整个服务于政府管理决策,服务于企业管理,服务于居民百姓全出行链条的服务还有待于加强。

  最后我们对比政策行为和市场行为,一方面是传统埋设线圈的模式,后来升级完,北京交通委已经出了浮动车的模式,现在道路最新板已经百度、高德全覆盖的模式,我相信在座的专家对这个有非常深刻的一些感悟。

  在政府和市场行为里面,其实市场对需求,对消费者对企业的需求,可能比政府的响应,更加的及时,更加的系统和全面。

  第二、简单介绍在新型城镇化,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宏观的统筹其实有一些认识和考虑。这里面我们传统做交通,一般就交通论交通,或者跟交通和城市的功能、用地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合,但实际这两者的关系,从八十年代以来这三十年一直在说这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简要介绍一下这张图,(PPT)就是我们新提出来大的架构,这个架构重点是说中间这个框,把它叫做要素的协同,要素协同是什么意思,我们传统做交通,就是把交通跟用地进行统筹,但实际上光在用地上面还不够,我们觉得,用地上的功能,对我们交通来讲,不管是客运和货运的需求,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这个直接的影响根源来源于用地上面的产业,所以说我们最后形成了把我们交通跟城市的中间,包括城市群中间,跟整个产业,他们这三者怎么样更好协同起来,我们也建立有相当的模型和分析的基础,包括整个不同产业类型,跟交通运输成本之间的关联,我们都有一套东西,而且这些年已经在国家层面的规划,包括地方的规划里面,已经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应用。这是第二块的分析。

  第三关于智慧交通的发展,谈一点个人的认识,我们觉得可能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上面,国家大的城镇化导向上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

  1、可能要辅助规划决策,或者叫做辅助政策决策。

  2、在为整个客运、货运,为不同的出行,在服务的链条全环节怎么创立交通服务。

  3、从企业本身来讲,可能我们需要有一些跨界的考虑,跨界来产生更多的经济的价值。

  第一个辅助,辅助我们的决策,这个就是现在从大的趋势上来说,大数据云平台的趋势,从智慧交通来看,从前期的规划到设计,到建设,到运营管理,到最后的一体化的服务,在整个的交通的管理,这一块智能交通发展应该取得比较大的成就,在前期的规划包括建设,包括后面的服务还有比较大提升的空间。

  这里面就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技术上面,从规划上面来讲,我们需要传统分析技术和新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分析手段,他们怎么样的结合,最后我们的目的回归到我们国家城镇化的本能上面来说,我们需要让城市的产业更有竞争力,来提升整个城市本身的综合的竞争力,同时让我们整个空间组织,更有效率,让我们城市本身来讲,从各个方面来讲,更加低碳。

  这张图我解释一下,这个图做大数据都知道,从微博采集出来的,这里面其实做国家层面的规划,包括从城市来讲,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不同区域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是什么样?因为一般来讲,我们做交通的规划的时候,就需要知道我跟城市之间客运、货运他们的空间分布,回到整个全国,这个问题是非常难的,后来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办法?一个通过百度指数,第二通过微博数据,辅助于我们本身的传统的民航、铁路、公路各种方式整合起来,几个方面,最后得出全国大的区间的分布,这张从微博数据来说的,这个数据能够解读出来,我们沿海三大城市群,长江沿线,包括京广沿线空间上的走向,这个数据可能偏向式的,用微博的人相对还是比较高端,对整个方式性的选择,当然从里面可以解读出相应的信息。

  第二个交通设计里面,涉及到政府跟市场的关系,这里面我们前面提到,在往下科技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在交通行业里面,怎么样发挥好政府的引导的作用,而且主体可能还是由我们市场,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来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从大的国际趋势来看,德国工业4.0整个战略,从整个交通从制造业研发生产,到最后销售这个环节的链条,跟他本身的交通实际上捆绑一起考虑,我们整个国家克强总理在报告里面,也提出我们要打造中国的制造业2025,2025年整个研发,仓储到生产到销售不同环境里面我们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相信这也是下一步重点推荐的方向。

  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我们在香港的地铁交通位置上投资的模式,实际上就是说在创新整个交通服务里面,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整合链条的考虑,从国内的地铁来看,我们坐地铁,大家感觉有各种不愉快的事情,从国外,比方我们去过香港、日本,你不会感觉我交通枢纽就是纯交通的枢纽,这里面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相信在这一块,其实也有一些可以研究,可以推进的地方。

  另外在我们交通服务创新里面,可能有几个领域,是值得关注:

  1、公共交通,作为我们从国务院来讲,都是公交为先,是推进整个城市公共交通根本的举措,这里面对于回归到我们整个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来讲,如何把我们整个公交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起来,如果大家可能到北京交通委TOCC去调研一下,这块已经做了比较好的尝试,本身已经把我们的机场、铁路站,公路客运站,跟城市的轨道,城市的公交整合到一起。我们感觉这可能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整合完数据之后,怎么样让我们企业参与进来,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好的挖掘,打造成不同版本,不同层次,服务于不同人群的运用,最后能够创造价值,给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也能够方便于我们百姓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时段我们的交通信息,我们觉得这个是下一步比较好的方向。

  比如说武汉的智能交通,已经做了前期推进的工作。还有北京现在缓解整个通行出行的定制公交,这个也是比较创新的一些运用,但这里面可能就是定制公交在下一步,怎么样能够更好的结合我们整个交通城市里面实时的,或者说动态的空间分布,能够把这东西反馈出来,因为现在还是基于比较传统的,基于整个传统人口,就业岗位,或者传统的分布的角度来做,如果能把实时城市居民实际需求实际反映进去,可能做到更加灵活。

  包括现在比较火的智能交通,打车、滴滴打车、快滴滴,现在刚刚合并,可能对我们整个出租车领域带来非常大的冲击,这里面还有包括现在整个高端的专车服务,这一些,虽然说社会上有比较大的争议,交通部在去年11月的时候,对他有十个字的分针: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从政府层面来讲,大的方向还是鼓励的,但是在具体实操过程中,包括这几天网上在热议,对这个事情现在还没有具体操作。比较好的途径一定是企业市场来为主体,政府从责任、监管方面做到位。

  第三个,对企业来讲,下一步可能就是跨界创造价值,包括新的商业模式,从国内外的一些比较大型企业来讲,确实现在也是这样的发展方向,南航虽然是一家航空公司,他涉及到的产业非常广,包括地产、酒店,另外还有一个纽约港务管理局,他虽然是港口集团,他旗下基础设施包含了五个机场,客运站,包括了地产,商业等等业务,他在2011年的规模37亿美金,来自港口只有两亿美金,可能还不到10%,从企业来说,现在也是跨界也是走在互联网+城市这样大的影响,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回归到交通这一块来讲,去年有一篇文章,我看了以后非常深的感触,对于铁路,原铁道部,现在铁路总公司,他下一步的发展,可能借助大的铁路改革以后,跟金融,跟快递,跟原先的商业酒店,各个方面结合,回到我们本身交通来说,可能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不管是公交,还是我们的出租都有这样的跨界的可能在里面。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在去年也联合相关的企业,包括地方政府,发出一个“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在上海城镇化高峰论坛上我们也见证了联盟的成立,这个联盟主要是搭建企业、地方,包括相关学者研究机构的平台,我们也是欢迎各个企业跟我们一起来推动整个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底部签名.gif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