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访谈

走进大数据时代的常州智能公交——专访常州公交总经理

时间:2018-07-24     来源:      作者:

  记者:希望蔡总谈谈信息管理系统从“小数据”提升至“大数据”的设计理念是怎样形成的?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公交信息网络建设状况如何?

   蔡总:“大数据”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往的智能化是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小数据”模式,是一种有意设计的人工智能。如今的IT技术有条件实现一种新的智能,那就是基于大数据的思维模式。根本理念是通过大数据的信息化手段,来捕捉更多的能够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的某些珍贵信息。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得越完善,积累的信息越多、越完整,“出彩”的机会也会更多,这一理念是为国内外大数据研究领域专家们所公认的。

    在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描绘了公司发展前景和发展使命,就是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和谐公交。首先,必须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达到管理的现代化。因此,我们提出了智慧公交建设构架,努力建立智能服务、智能车辆、智能场站、智能平台和智能管理五大体系。一期工程已在2011年底启动,所有车辆安装了车载GPS主机和DVR录像系统,柴油车安装了电子量油设备,组建了车队、分公司和集团公司三级网络平台,39个重要场站进行了视频监控覆盖,建成启用了集团信息指挥中心和分公司调度中心。

    其次,要实现人民满意和企业内部和谐,必须通过信息化来提升服务品质。我们的做法是积极开发乘客服务系统,先后推出公交网站、服务热线、掌上公交等软件,同时对具备条件的BRT一号线站台和B12线实行免费Wi-Fi全覆盖,方便市民信息查询和出行;对于每一时段的客流量数据,我们都作为运能投放和线路新辟优化、延长服务时间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公交资源方便绝大多数乘客,确保公交运能投放与客流出行相一致。

  8.jpg

  记者:请蔡总介绍一下,你们是如何针对公交行业特点设计信息采集并从庞大的数据库中获取珍贵信息的?

   蔡总:公交特点表现为点多、面广、分散、流动,这给管理带来的难度看不见、摸不着,结果导致管不了,管不好。我们对所有数据都感兴趣,任何数据都有用,数据应用因人、工具、技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公交管理模式中,不仅很难生成实时数据信息,提取分析这些数据信息也不大可能,如公交车的定位数据、速度信息、实时视频、实时客流等信息都不能有效采集,更别说是通过数据分析来进行决策了。观念更新之后我们理解到: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全面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还在于对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与处理,从中挖掘潜藏其中的服务价值。比如,我们在接到媒体反映某路车乘车拥挤的情况后,可以连续跟踪该线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内各个班次车辆的投放和客流数据,以半小时作为一个分析时段,对各个线路、站点(包括换乘)刷卡量、班次数量、运行时间进行匹配性分析。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班次发车间隔,来满足不同时段客流的出行需求。

    此外,我们建立的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客流、运能联动机制,就是基于以往采集数据分析的成果,结合出行习惯、天气预测、国家政策(如高速公路免费)等情况,对每条线路进行客流节前预测。有预见性地安排运能、设定班次、灵活调度,就可以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既提高了运行效率,满足了乘客的节日需求,又避免公交资源的浪费。

  9.jpg

  记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采集乘客的需求信息,将这些信息为我所用也是大数据的理念之一。我们想请教蔡总的是,你们是如何大量采集、输出和反馈这些信息的,从中获得了哪些可贵的信息并得以改进了服务?

    蔡总:在我们的智慧公交框架中,我们建立了公司网站、96155服务热线、公交微博、短信查询系统、掌上公交、电子站牌、场站发车屏和触摸查询机等“八位一体”的乘客服务系统。特别是掌上公交、服务热线、公司网站、公交微博、短信查询系统等具有互动性的项目,不仅能给乘客提供优质的出行导向服务,还能收集汇总各类需求数据,为决策分析提供依据。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每一位客户的访问都会留下相应的信息痕迹。以往的做法是满足一对一的处理和阶段性总结。如今,还要将所有的交互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使之变成为我所用的有神奇利用价值的信息。

   我们刚刚进入创新、转型阶段,一些多网联合的智能化设备还在开发调试阶段。况且大数据经过时间和海量数据的积累,才能使数据形成有价值的关联性规律性。但是有一个结论值得肯定,就是基于信息互动方式的“软服务”,比建设电子站牌等“硬设备”要经济、方便和科学。

   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常州有5000个站点,中心城区2000多个,如果按8万元一个电子站牌计算,要投入1.6亿元,可靠性还得不到保障。我们开发一个掌上公交软件,基本不需要投入,能覆盖常州所有的公交线路,还能进行车辆锁定、站点预约、线路规划、出行指南、数据采集以及其他一些增值服务。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乘客使用这类服务的过程中,取得大量有关出行时间、需求、路线、意图等个性化数据。也就是说,乘客在应用这些数据的同时,也在生产数据。如果使公交个性化服务达到“懂你”的程度时,服务水平的提升幅度将不可同日而语。

  10.jpg

  QQ图片20180712091402.gif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交通运输舆情监测中心